正在阅读: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乳山杆秤制作技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生活百科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乳山杆秤制作技艺

转载 徐老三2020/06/15 07:51: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乳山市文化馆 作者:乳山市文化馆 61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杆秤




01



历史渊源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传说有很多,其中两种广为流传。一种说法是鲁班发明了木杆秤,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在乳山,兰家庄村是最早从事秤业制作的村庄之一。据谭新初介绍,谭家制作杆秤已是五世家传,远近闻名。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谭新初的祖先从云南搬迁来村定居,谭新初的高祖父谭玉玺将家传的16两一斤制的制秤技艺带了过来,家族的杆秤名号叫“昌顺”。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到谭新初这一代,他继承了杆秤的制作技艺。谭新初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10两一斤制的制秤手艺,至今已经66个年头了。










02



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基本内容



    乳山杆秤的制作技艺共分五十多道工序,主要的工序有以下几道:

1、准备秤杆方条。根据制作杆秤的度量大小,确定秤杆的长短,用刀剧将硬杂木切割成长短不一的方条备用。







2、用刨子将方条刨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圆直杆作为秤杆。







3、用砂布将秤杆打磨圆滑备用。







4、批秤。即定斤数、定秤砣、定三刀的距离。三刀分头刀、中腰刀、后腰刀。以15公斤杆秤为例,以1市斤砣批秤。先在秤杆的粗头一端随便找个点确定头刀的位置,划线固定。用批秤工具“规”从头刀位置到离秤杆末端不远处量15规,确定杆秤的斤数,秤杆末端要留有余地,以便刻上文字,比如15公斤字样。这里的一规代表一公斤。规没有固定的尺寸,是与秤杆的长短有关的。然后用“规”从头刀位置向秤杆末端方向跑一规,“规”落点处为中腰刀的位置,接着用”规“从头刀点向秤杆末端方向跑三“规”,“规”落点处作为后腰刀的位置划线固定。







5、钻三刀眼。用墨斗在秤杆上弹出四条纵向等分墨线,这是打三刀眼时定刻度用的。定好三刀的位置后,开始钻三刀眼。用大钻将粗头秤杆按事先确定的三刀位置钻成垂直的穿孔。这一步很重要,三刀眼若打得不周正,那么安三刀的位置就有偏差,制作的杆秤称量物品的斤两就不标准。

6、镶秤。秤杆两头分别用剪好的圆形铁片包裹住,在中腰刀和后腰刀处分别镶上鞍形铁片。







7、安三刀。在头刀、中腰刀和后腰刀的钻眼处安上刀环,用于安装秤盘、秤钩和两根提绳。

8、确定定盘星。定盘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钩秤的定盘星确定在中腰刀与后腰刀之间,盘秤的定盘星确定在后腰刀的外边。

9、用砝码校秤、定斤两。以15公斤秤为例,用“规”在秤杆上量出15公斤的分度,并划线标明。校秤主要有三步,第一步用砝码校正定盘星的位置,在秤钩上挂上砝码,并在事先划定的定盘星的立刻度位置处挂上秤砣,然后看秤杆的水平度,秤杆高了或低了都表示定盘星的位置不对,需要调整,只有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此时的水平位置处即为定盘星的位置,划线固定;第二步,用砝码校正1公斤的刻度位置,将砝码挂在秤钩上,将秤砣抹到一公斤的位置处,如果秤杆达到水平,说明1公斤的刻度正确;第三步用砝码校正15公斤的位置,将砝码挂在秤钩上,将秤砣抹到15公斤刻度位置,若秤杆达到水平,说明整个杆秤的制作是标准的。这三步校好位置后,再用“规”分刻度,首先,在定盘星到一公斤的分度之间量十步,一步定为2市两(即1公两),依此类推,将15公斤的分度依次确定好。

10、钻秤星、镶秤星。秤杆的刻度确定好以后,用小钻在刻度上钻眼。将铜丝插入钻好的眼中,用刀割下铜丝,一个秤星就留在秤杆上了。

11、磨平秤杆。镶好秤星以后,用油石将秤杆磨平。

12、刷碱上色、染色。将安装好的秤杆放入碱水中泡一下,这样柳桉木材质的秤杆的颜色就变成了紫色,如果是其它硬杂木材质的秤杆,即使放入碱中泡也不会变色,这时候需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染成紫色。打蜡。







13、最后一道工序用玻璃珠给秤杆磨光。



主要特征



1、原材料特征:秤杆主要采用硬杂木做成,有杏木、梨木、苹果木、枣木,最好的木材是从南方购进的柳桉木,这种木材硬度高,色泽好,深受制秤手艺人的欢迎。

2、产品特点:秤杆的三刀安装至关重要,安得是否周正直接影响杆秤的灵敏度。乳山杆秤的灵敏度做得恰到好处,既不会给人秤太快的感觉,也不给人秤太慢的感觉。秤太快,说明秤的灵敏度高了,这时秤量物品时容易使秤杆忽高忽低,给人手忙脚乱的感觉;秤太慢,说明秤的灵敏度低了,这时秤量物品时秤杆显得迟钝。




03



主要传承人









    谭新初,1937年9月22日出生在乳山口镇兰家庄村。谭新初祖上以制秤业为生。谭新初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15岁开始,他独自继承了父亲传授的制秤手艺。1953年,父亲在村里挑头组织成立了秤业组,当时村里在仅有4人从事制秤业,1961年,24岁的谭新初走进村秤业组成为一名专职制秤手艺人。1973年,乳山县计量所要制作一批中药秤和磅秤。40岁的谭新初因制秤技艺精湛,被乳山县计量所聘为老师。从17岁就在村里干过生产队长、基建队队长、技术队长的谭新初,来到县计量所以后,他又要抓技术、抓业务,又要抓建设,忙得他周末也捞不着休息。因他只念了四年书,文化知识不足,面对一些理论知识,他很头疼,很难适应,渐渐感觉力不从心。再加上叔伯哥在家做秤当上了万元户,自己毅然递交了辞职书。1984年,在县计量所干了七八年的谭新初正式辞职回家专门从事制秤业。

    谭新初手艺精湛,业务熟练,做秤一人一天能顶四个人,别人一天做五六支秤,他一天能做二三十支。他卖秤只赶夏村集,每集能卖20多支。从1984年至2010年,年均售秤量达1600多支,从1984年至今,累计销售量达4万多支。




04



重要价值










社会实用价值

    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公平交易的称量工具。


历史价值

    杆秤文化,自古至今,传承下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研究当时历史经济文化的有力见证。


文化价值

    人们给杆秤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对部分商人缺斤短两具有少福减寿的警醒寓意。




05



项目保护



    2016年10月,乳山杆秤制作技艺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程克臣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